2024 荷蘭求職經驗分享:哪些專業更容易上岸?投幾封履歷可以找到工作?UX Design 一年多經驗能否找到設計工作?
個人背景
我是政大廣告系 2020 畢業,web design 工作半年,UX 工作一年。2022 九月就讀荷蘭 Tilburg University — New Media Design,2024 二月畢業後收到荷商的前端工程師 offer。
二月前對於設計和工程搖擺不定,其間亂七八糟的海投快兩百封都石沈大海,二月後確定自己想做工程師,鎖定目標準備,投遞 80 封拿到四個面試和一個 offer。
大家的異國求職如何呢?
想寫這個很久了,在這邊遇到的每個留學生在異國求職通常都很坎坷,畢竟人生地不熟,專業生疏,語言又不通的話,每次談起求職過程,對方總是滿腹辛酸的抱怨。
這裡就來聊聊我在荷蘭的求職經驗,包含哪些專業比較容易上岸?還有大家常常問的面試轉化率,到底投幾封履歷可以拿到一個面試?之後再來談談一年多的 UX design 設計工作經驗在荷蘭真的可以拿到一個有簽證的設計工作嗎?
總體而言,大概投遞一百次履歷可以換一個offer
投遞幾封履歷可以拿到一個offer?我先來給大家一個簡答。比較常聽到的數據是大約介於80–120。但其實很不一定,我聽到的有人投個十封就上,也有人投了 300 封、1000 封。主要是看你的專業熱門程度、實用程度,還有你的工作經驗。
相對熱門的專業像是財會、供應鏈、IT 或 CSR 等等其實都相對容易找工作,大概 60 到 80 個申請可以拿到一個offer。如果你又有一定的工作經驗,這數值可以再小一點。有經驗的 IT 或者是念比較好的工程學校,通常畢業就有工作是沒有問題的,畢竟各國對於技術人才都有大量需求。
我有個念 TIU data science 的朋友,之前有幾年的非相關工作經驗,她的第一份正職投了 300+ 履歷,才拿到四個面試,但其中一間就是 booking 的資料分析師 contracted position。雖然公司一開始就表明是份不續約的半年期合約,但在別無選擇的狀況下,她還是進去累積實力。最終,她靠著實力在合約快到期時收到了蔡司的資料科學家 offer。
整體而言好找工作嗎?還是看實力和運氣
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荷蘭人都非常好找工作,歐盟不需要簽證的人也相對好找,外國人找不到其實是卡在簽證和荷蘭文問題。但我得說主要還是看自身的能力,然後再看運氣。
當公司真的覺得你很有潛力,他一定會想各種辦法要你。我也有遇到一個媒體公司尚未成為可以供簽證的 visa sponsor,但他們願意為了我申請成為 sponsor,但後來因為手續可能會超過一個月,我也收到目前這間 offer 所以婉拒了。
另一個案例是上述我拿到蔡司 offer 的朋友,她有個歐盟籍的同期同學找了快一整年,其間還在蛋糕工廠打工賺生活費,最後還是無果放棄回家。他們兩個的學歷差不多,但個人的努力導致際遇有差異。我朋友除了兩份實習和各種打工,還自己申報了一間 data 小公司接案,就算一開始沒太多經歷,過了一整年也慢慢累積起來了。但那位歐盟籍的朋友可能對於未來沒有太多規劃,以為這個學程畢業即就業,導致最後無疾而終。
荷蘭的求職流程動輒數月
荷蘭的求職流程通常相對台灣冗長,但是也是很看公司。我拿到 offer 這份工作因為經驗和產業真的非常相關,剛投下隔天便收到技術長的面試,一面後直接發回家作業約二面,二面當晚就收到了口頭 offer。
但我聽說過的大部分的人,都是要三到四面以上才會收到offer。尤其是越大的公司,時程就拖得越久。像是我朋友說他在工作後三個月,居然收到半年前投遞的大公司發來的面試邀請。所以在荷蘭求職真的要耐著性子,跟這些關卡慢慢周旋。求職的時期很推薦有一些短期目標和興趣愛好,比如說寫一個專案或者是學習一個東西,會讓自己的心態好一點。
能夠提供簽證的公司其實不多,大部分都是有一定規模以上,在申請的時候眼睛要睜亮一點。有一些小公司無法提供簽證,而大公司雖然可以提供簽證,但有些職缺會直接註明這個職缺是無法提供簽證的,大家找工作的時候要注意一下。我甚至還寫了一個外掛去高亮有資質的公司。我當初在面試中 Demo 這個專案時,所有的工程師都眼睛一亮。
荷蘭學歷有加分,但工作經驗還是最重要的
工作經驗還是最重要的。如同我剛剛提到的,硬技能還是第一,我覺得這裡的企業普遍重視經驗大過於學歷。學歷對於外籍生更像是一個證明,證明你有一定的智商,然後你待在這裡一年,至少了解部分荷蘭文化。
我的所有的面試都是圍繞在我兩年前的工作經驗。之前有面試到一份工作,人資有委婉的提到我在 MA 就學期間,整整快兩年沒有任何工作或實習經驗,語帶保留的說他會再考慮一下,可以聽得出他對於這段空白是有疑問的。
我在職涯中心了解荷蘭這邊的履歷如何撰寫和求職策略,改過了一次履歷,他們建議把 TIU 學歷放在上面,因為求職者可能含有國際人才在其他的國家遠端求職,所以我在荷蘭、也擁有荷蘭學歷其實是一個加分。
荷蘭的履歷大部分會放照片,跟台灣很像。職涯中心給我的建議是除非國際化的公司像是 booking.com 或美商可能不要放,要不然大部分的履歷還是比較喜歡有點顏色、設計過的(不是白紙黑字),最好再加一張照片比較能夠吸引 HR。
有些人會問,放了照片不就知道你是外國人了,這樣會被人資直接篩選掉嗎?這點嘛,一方面從你的名字就知道你是外國人了,一方面會因為你是外國人而不雇用你的公司大概也沒 sponsor 資質吧,別想太多。
實習真的超級超級重要!
再來是實習,實習真的超級超級重要!這也是我一開始不知道的事情,以為有工作經驗就不需要實習,所以就完全不考慮在碩士期間找實習。主要我那個時候全心全意都放在寫程式上面,我認為實習會浪費掉太多自學時間。
有在荷蘭工作經驗真的是大加分,心有餘力的話,做一個實習都可幫助了解職場。實習在荷蘭相對正職好找,很多時候一個口頭面試和一場視訊面試就可以收到實習的offer。而正職往往都要三四場面試才有機會拿得到。
實習有什麼幫助?對於尤其是有經驗的人,實習某方面並不是增加更多技術上的經驗,而是增加你和荷蘭社會與職場連結與了解。你可以更了解他們的溝通方式,這一點真的非常的關鍵。
但實習也有一些壞處,包含超低的薪水,和有些實習的工時幾乎等同於 full-time ,要求一週至少 36–40 小時的工時。
去年三月左右我有投了幾個設計實習,拿到一個 ASML UX Researcher 的面試邀請,但是我後來決定不去,主要是他要求一週工時 36 小時,簡直就是一份低薪全職工作,內心十分不爽快。但後來再看看,我身邊也有不少同學 gap 半年全職實習或學習荷蘭文,一週 36 小時真的不算什麼,如果回到當初,我應該會選擇去這個實習,也許會有更多機會。
學校有提供實習管道嗎?實習能不能夠轉正?
就我所知,目前 U 類研究型大學並沒有提供太多產學合作的機會,實習大部分都要自己找,H 類大學的產學合作則做得比 U 類較好,因為他們相對就業導向。
但如果「同樣專業」要我推薦念 U 類或者是 H 類,我還是比較推薦學術型大學,在職場上晉升跳槽也比較吃香。有些比較高等的職位會要求有研究型大學的碩士學位,到時候再補可能會有點困難。
實習轉正其實是有一些機會的,尤其是在相當缺人的行業比如說財務會計或 IT 這種,但就我身邊的十多個留下工作的人,我沒有遇到有實習成功轉正的人。通常實習的目的是讓公司宣傳一下品牌,了解一下職場文化,累積經驗,至於尋求正職還要再費一番功夫。之前有一個朋友因為實習沒有辦法轉正難過了很久,但我安慰他說蠻正常的,畢竟錄用手續和目的也是差很多。
人脈很重要嗎?是的,但可遇不可求
我得說人脈真的很重要,但請把它當作可遇不可求的東西,而實力才是真正抓得住機會的關鍵。
因為我身邊大部分的人其實還是靠著投遞、申請、面試才拿到工作的,當然也不乏一些例外,比如說有一個供應鏈的朋友直接靠人脈拿到三星的 offer ,在那之前他有兩個實習經驗,但並沒有正職的工作經驗。也有另外一個朋友是念語言學,非常冷門的科系,只有一個社群小編的實習,找工作找了大半年,最後也是靠著朋友介紹拿到了質檢員的工作。
所以你說 networking 重要嗎?重要!但就像彩票一樣。你可以很努力的去做人脈 networking,但是當機會來臨時,你有沒有辦法抓住,我覺得最後還是看你的實力和技能跟對方有沒有搭上。機會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。
我在求職利用的學校資源
在求職上也有可以利用的資源,比如說學校的職涯中心也給過我許多幫助。他們會舉辦像 career cafe 這種社交活動,求職者們會帶著履歷去社交。
我參加過兩次,一次是修改簡歷和拍攝大頭照的活動,另一次是 career cafe,但其實對於真的找到工作的幫助沒有那麼大。比較像是多認識一點朋友,減少求職焦慮。
在第一場活動中,那場活動都是學士 new grad 來拍照。我的簡歷在那些老師眼中已經非常完美了,他們告訴我:「你有工作經驗、有硬技能、有相關學歷、有專注的目標,我只能幫助你微調一下,基本上不能幫你太多。」
在 career cafe 中,主辦單位邀請數個校友來分享職涯探索和求職過程,但這些校友全是荷蘭籍,不需要應對語言和簽證考驗,我個人覺得比較沒有代表性。
這場活動中參與的成員一半是有色人種(包含印度、亞洲、中東人),科系真的是五花八門,有社會研究、職場多樣性文化研究、最近供過於求的 data science和比較熱門的商業、法律、金融等等。而相對少的白人中,有求職困境的大部分都是念很冷門的科系,像是哲學、宗教等等。考慮到有色人種的基數,我只能說非歐盟非荷語的身份,找工作還是有相當難度。
UX Design 一年台灣工作經驗能否找到荷蘭工作?
回到大家關注的重點,一年半的 UI/UX 經驗是能夠在這裡找到工作的嗎?
雖然跟工作經驗、領域知識還有自身的個人特質、大環境都相關,但我得老實的跟你說,以 2023 & 2024 這兩年而言,其實還是相當有難度,尤其是在 2023 年大裁員之後,設計領域職缺變少,入門門檻也大幅增加。
軟體或互聯網這一行在國內國外都一樣,比較喜歡培養工程師,而非設計師。他們願意從好的學校雇用零經驗 IT 學生,從 junior 養成自己公司喜歡的樣子,但會期待聘一個資深設計去解決公司產品問題。所以在 LinkedIn 上看到的設計職缺幾乎是以 senior 居多,工程職缺則是初階到資深的皆有。
我認真建議所有想過來的設計師,「相關的」工作至少兩年再來,大約三年我覺得是最剛好的,因為簽證比較傾向發給發給資深設計師,而非給 Junior。我身邊也有完全沒有設計工作經驗的同學,就算有設計學歷,但大部分是找了大半年還沒上岸。同時,我也注意到他們之中有找到工作的,都不是做跟設計相關的工作。
不會荷蘭文有影響到找 UX 設計工作嗎?
是的,而且影響很大。尤其 2023 年極右派政黨上台,簽證明顯的限縮,雇主也更加願意將簽證給會說荷蘭文的人。
如果你荷蘭文可以達到口語的話,我覺得拿到一個有簽證的工作可能會容易很多。但是有些公司通常會要求你的荷蘭文要到達母語等級,也就是說他們希望是一個真正的荷蘭人,而不是一個講得坑坑疤疤的外國人。
我朋友常常笑說,對於留學生而言,講荷蘭文的工作又難申請薪水又低,講英文的工作薪水才高。不過當然講英文的工作都是大公司,整體對於學歷的要求也比較高,如果你的工作經驗和科系都是熱門的,當然相對好進去。
荷蘭的 UX Designer 就業困境
講一下設計師在荷蘭的就業困境。我很不願說這是困境,但這是我就自身觀察到的實話。
第一,設計師不是剛需。
設計師不是像工程師或者是醫療人員這種「沒有,就會出問題」的職位。你可以從身邊的同學看得出一個大概,通常這種非剛需的工作,像是行銷、心理學、社會科學、藝術設計這種,荷蘭人的比例都會偏高。
之前就有跟一個中國的本科朋友在聊天,他們唸的是比較冷門的社科專業。她跟我抱怨說她很想要做的工作像是 UX 設計、行銷、藝術治療這種都很難找工作,是不是歐洲也不太重視這一塊?我真的很想跟她說,又有趣又好玩、薪水又還行的工作誰不愛?在地荷蘭人大家都想做,哪輪得到你?
如果你的目標是留荷,除非你真的夠優秀,要不然請瞄準一些荷蘭人不想做(像是財會/供應鏈)或是做不來(EE /IC Design/CS)的工作,會相對好拿到簽證留下來。至於在喜歡的工作和拿簽證之中的取捨,還要由個人自己斷定。
第二,設計師受限於語言。
因為在荷蘭很多的產品都是比較在地化,需要會荷蘭文這點對我們而言是大大的吃虧。大部分產品都是在歐洲,人家歐盟籍會講法文、德文,我們這些講中文的真的都用不上。在我的求職經驗中,可能 60~70%的設計工作都需要荷蘭文,所以你只能在剩下 30% 比較國際化的公司跟一堆國際人才競爭,其中包含知名大公司極少極少的高薪缺,也包含薪水極低的新創。
第三,設計師極大受市場熱度的影響。
之前因為 2021、2022 年整體軟體市場大好,所以那個時候我隨隨便便地準備三個月就很順利的轉職,然後因為自己的成功經驗,我也推薦周遭有工作瓶頸的朋友可以轉 UX 設計,因為我以為真的好找工作。但我沒有預料到這個熱度在 2023 年科技業大裁員後慢慢的消退了,現在的市場是僧多粥少,加上各種 design bootcamp ,所以現在轉職過去有相當的難度,在這兩年轉職一定遠遠比在前兩年更加痛苦。
最後,衷心給諸位想出國的設計師一個建議,如果你在台灣 UI/UX 經驗做不到兩年,在台也無法就職於比較前段公司的設計職位(請用薪水百分比來算,可能要在前 25% 才比較有機會),那在 2024 當下的狀況,我認為你來荷蘭找設計工作大概會找的身心俱疲,競爭太多,位置太少。
幾歲出國留學比較適合?我認為是 25 歲左右
另外關於年紀,荷蘭雖然比較沒有年齡歧視,但有兩次人資都有先問過我的年紀,我猜市場「普遍來說」也比較喜歡年輕人。
我覺得出國就讀大概在 25 歲左右是最剛好的,累積個兩三年國內經驗,還沒有脫離學生太久,出國唸書比較念得下去,靠著先前的經驗也可以比較順利的找實習,之後就業剛好在 27~28 左右。
如果 30 歲以後出國,可能就會面臨文化比較難以適應,工作許久後也比較難回到學校靜下心學習的問題(少數專業像是商科 MBA 例外)。反之,如果 25 歲以前出國,請盡量避開大學升碩士這種「無縫銜接」,因為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是相當不可靠的,盡量累積個兩三年再過來,對於求職和實習會比較順利(很多實習也是希望你已經有一點基礎)。
當然這個因人而異,我也有遇過 35 歲的希臘朋友對設計領域有興趣,所以跑來這個學程。也有遇過唸書上來的經濟專業博士生,過的也是還不錯。
求職的心態
我覺得求職心態會影響到你能不能夠比較有目標、不那麼焦慮的度過你的求職期間。人類對於不確定的事物都會覺得度日如年,就如同棉花糖試驗一般。有一些朋友其實是耐不住寂寞,最後 search year visa 也沒有結束就飛回國了。練習培養強壯的心理健康其實很重要。
為了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,我覺得三項事情可以嘗試:
- 培養運動習慣 / 興趣愛好
- 有長期目標
- 做好最壞打算
第一,有一個長期目標是有大大的幫助。
比如說,我那個時候在碩士下學期決定在荷蘭轉職工程師,聽起來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,連我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。我便設計了一個長期目標:我想要寫可以幫助到人的產品。所以我從一開始就很專注在這個點上,到處收集產品的資料,實驗不同的設計,並且嘗試寫一些外掛或小專案去解決一些問題。就算短時間沒找到工作或者是面試遇到問題,我也可以有其他的重心。
再來,就是要培養運動習慣和興趣。
如果缺少自己的興趣愛好,心理遇到挫折真的會很快地被擊垮。我覺得每週去跳三次鋼管和重訓,對我來說是最舒壓的時候。雖然全身都是瘀青,但肌肉也長了不少,每次結束訓練都會覺得人生真美好。
最後,時時做好最壞的打算。
我常常問自己最壞的結果是什麼?對我來說,就是一整年的 search year 過了之後都沒有找到工作,那我就得回台灣。我開始問自己一系列的問題,像是:那我回台灣後想要找怎樣的工作?為了這份工作我應該要做什麼準備?我回台灣後想找怎樣的領域?我要在哪裡找工作?
仔細想想,家人朋友,還有熟悉的飲食、文化都在台灣,當想到這一個最壞的打算其實也沒有太糟糕,就慢慢的放下心了。所以我整體的求職過程其實還蠻輕鬆愉快的,因為我非常的確定而且明瞭自己在做什麼。
後記
在找工作期間,我奶奶去世了。我那時一邊準備二面的程式作業,一邊給我奶奶做葬禮要用的投影片。那時夜深人靜後,我在心裡反反覆覆的盤問自己,遠離家人、待在荷蘭真的是我要的嗎?
我赫然發現我並不知道答案。我在二月份時畢業,時隔一年半才回台灣一趟,我記得我在台北火車站,愣愣的看著好多來去的旅客,一時有點像在夢境中。「啊,好多黑頭髮,還講著中文的人啊。」
有個老爺爺問我從哪回來,我說「荷蘭」,然後看著他傻笑。這種恍恍惚惚不真實的感覺,直到三四天後才慢慢恢復。
過幾天,身體記憶也開始適應台灣濕熱的天氣,我想起我在荷蘭認識的山東朋友說的:「回到家既熟悉又陌生。好不容易習慣了,又要走了。回到荷蘭,又有一樣的感覺。這樣拉拉扯扯的,很難受。」
當很多事情細細復盤後,會發現人生往往很難知道現在這個選擇好還是不好,時間線拉長了,焦慮淡掉了,心裡澄澈了,才會嘩的一下子看到。
這是在荷蘭的求職經驗和感受,有任何問題想問我可以加我的 LinkedIn 或者是留言給我,我會撥時間回覆:)